李明:江苏省建筑遮阳一体化的实施现状和趋势
专访——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江苏康斯维信建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遮阳专家李明先生
记者:江苏省是全国率先强制实施建筑遮阳一体化的省份,请介绍一下江苏推动实施建筑遮阳一体化的动因。
李明:在初期,建筑遮阳产品和建筑一体化实施得不好,也没有标准指导、规范,所以有很多产品采用了一些不成熟的方法安装在建筑物上,看上去觉得很生硬、不协调,影响了建筑物的整体外观,甚至还可能影响了建筑的功能;而且,有些外遮阳产品与连接不牢固,导致有时产品在使用中脱落下来,造成安全隐患。由于刚进入市场时外遮阳产品面临无序竞争的局面,导致用户以价格为主要的采购指标,价格越低越好,产品生产企业就无法做的很完美,只要卖得出去就行,这样就导致产品不完善,问题很多,比如后锚固件安装不当导致墙面漏水、安装强度不足构成安全隐患等,受到了业内的批评并引起讨论,管理部门批评企业唯利是图,企业认为管理部门未作出的明确的技术引导。当时外遮阳为新行业,外遮阳产品属于设备类,建筑业内设备方面的专家较少,也没有标准、规范,管理部门一时未提出外遮阳产品应制造得怎样、建筑物应对应有怎样的专门设计,也无产品安装后验收的具体技术要求,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无序状态,编制出若干设计、制造、施工、验收等方面的标准后,近些年质量才基本纳入质量监控范围,并提倡外遮阳应予建筑一体化。
另外,我们也走了很多地方,到欧美、日本一些发达国家访问、考察、学习,我们发现欧洲的建筑与外遮阳一体化做得非常好,收起来不用的时候,建筑外观上看不出来安装有外遮阳产品的痕迹,放下来的时候又能很好地应用,他们的外遮阳在美学上、功能上都做到了很好的设计和应用。尤其是法国、瑞士、德国,我们在那里都看到了建筑与外遮阳完美的结合。
记者:在推动实施建筑遮阳一体化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什么困难或障碍?
李明:其实,是否应用遮阳经历了几年磨合期。一开始,绝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都是出于应付,用户、质量检验单位也不太了解产品功能、安装方式等,多是被动执行政府部门的规定,导致整个行业在遮阳产品型式选择与应用方面是非理性的,开发商大都是被动采用。居住建筑在规划设计时未设计、采用,也未在预算中体现,但是江苏省的建筑节能政策出台后,把外遮阳列入强制性安装的范围,开发商要增加建筑成本,内心思想上也不接受,则采取了消极措施,选择最便宜的产品,声称“只要房子通过验收就行,哪怕验收后第二天就掉下来也不管,或者到时候把它拆掉算了(因为后装的很可能会影响房子外观)。
首先选择是否要用建筑遮阳方面,当时很多房地产企业都处于被动选择的位置上,因此他们常常选择最低价格产品和配件,导致很多外遮阳生产企业都开始拼价格,特别是无锡、常州这一带。产品的工程应用设计也不规范。即使是甲方,处于对外遮阳已经有所认识的情况下,但他们的选择往往也不是理性的。一方面,是他们本身对建筑外遮阳产品的认识程度不够,不清楚究竟要选择哪一类型的产品、在工程中应该如何安装。在国内很不正常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卷帘占了绝大部分,当然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浙江省有一个遮阳产业制造群,过去外商来订货,外商培植出来的产业制造群。等这些年国内开始推行建筑遮阳了,产业群的产能就发挥出来了。但是产业群里面基本上都是卷帘。为什么是卷帘,这和国外有关系。国外方面,法国南部、意大利、西班牙使用卷帘比较多,德国有一半用卷帘一半用百叶帘,瑞士、奥地利以及周边的捷克、波兰等东欧国家比较偏向使用百叶。这方面原因主要取决对外遮阳产品的理解,从欧美来看,百叶帘的性能比较符合他们的使用习惯,在遮阳的同时还可兼顾采光、通风,视野比较好,也具有隐蔽性。帘片产品制造母机的产地,也是引导使用的主要原因,卷帘帘片的生产线由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制造,百叶片的生产线由德国、捷克等过制造,因此培育了本国及邻近地区该类型的外遮阳产品的制造企业,并引导了用户的消费。
当时订全国建筑行业标准的时候,我们定义遮阳产品的基本功能是这样的,第一是遮阳,再者是通风、采光、视野,后来应北方地区的要求,又加上一条保温。所以对南方来说,保温性能是通过围护结构即墙体来实现的,并不依靠遮阳装置。对北方地区而言,外遮阳卷帘展开来密闭性比较好,夏季可遮阳,冬季具有一定的保温功能,北方比较适用;而在南方,采用百叶帘可获得综合功能。由于早期外商在国内订货卷帘较多,在浙江、广东等地产生了产业群与产能,且卷帘结构简单、价格低于百叶帘,导致在外遮阳推广初期,开发商主要采用卷帘,而采用百叶帘较少。
江苏之前是率先强制性推广建筑外遮阳的省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正在逐步的到改善、解决。
经过实行强制性推广外遮阳的几年磨合期与应用期,开发商与用户逐渐认识到外遮阳的节能效果,才进入真正的主动使用期,并将外遮阳作为房屋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因为成本与技术问题,真正做到外窗、外遮阳一体化,还要经历一段时间。现江苏省正在酝酿高性能节能门窗图集,其中提出了外窗、外遮阳一体化,并要求通过检修口,可在室内拆除、检修外遮阳产品,预计推行一段时间后,可逐步实现完全一体化。
记者:百叶帘和卷帘的性能差别较大,是否可以进一步介绍一下两者的差别?
李明:是的,百叶帘和卷帘的差别很大,简单地讲,百叶帘综合功能强、抗风能力差,在遮阳的同时还可兼顾采光、通风、视野,遮阳系数为0.15~0.25;卷帘遮阳效果好、综合功能差,体现在外窗遮阳时遮阳系数为0.05~0.15,室内黑暗无光,必须采用人工照明,或升起约1/3高度的卷帘用以采光,但这段无遮阳的窗洞日光可直射入室,大大影响了遮阳效果,因此欧洲将卷帘的遮阳系数直接确定为0.33,卷帘的采光、通风、视野效果还受到开启程度的影响,但是,卷帘展开时,具有一定的保温、隔声与防盗功能。卷帘销售商往往回避了卷帘在遮阳等主要功能上的缺点,夸大了它的保温、隔声、防盗等辅助功能,并将其作为用户消费导向,这不利于产品的多样化,不利于用户的多元化选择,也不利于建筑节能技术取得实质上的进步。推广初期在选择产品或编制标准时,人们受到非主流技术因素的干扰较多,厂商不客观地夸大卷帘、排斥百叶帘。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开发商和用户自己使用下来,逐渐体会到各种产品的优劣。所以在后来,很多高品质楼盘后来都倾向于采用百叶。
经过实行强制性推广外遮阳的几年磨合期与应用期,开发商与用户逐渐认识到外遮阳的节能效果,才进入真正的主动使用期,并将外遮阳作为房屋节能的亮点来宣传。
记者:有竞争,一方面是让产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一方面又让行业里存在的问题得到一些优化和解决。这种机制其实是让行业普遍受惠。
李明: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产品的厂家也提出了对自身产品进一步的改良方案,使外遮阳产品出现了所谓的卷帘的百叶化、百叶的卷帘化趋势。比如百叶的卷帘化,即厂家设法增加百叶的抗风强度,有的厂家用挤压铝型材制造百叶片,有的厂家采用卷曲空心内充发泡聚氨酯的卷帘叶片用作百叶片,叶片的抗风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卷帘和百叶帘的收起与展开方式不一样,卷帘的收起方式为卷曲,百叶帘的收起方式为叠放,如叶片较厚,叠放高度就高,占用的建筑空间就大,因此以卷帘叶片改造的百叶片的方案不宜用为以叠放方式收起的百叶帘,而采用挤压型材方式增加百叶片厚度,并改变百叶片截面形状的方案,不但可有效增加百叶帘的抗风强度,收起叠放高度增加也不大,吸取了卷帘抗风能力强的优点,这是目前百叶帘较好的改良方案。卷帘的百叶化指的是将卷帘叶片制造为既可卷曲收放、又可翻转透光的方式,其不但有较强的抗风能力,又可采光、通风,吸取了百叶多功能的优点,这是目前卷帘较好的改良方案。所以说两类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促进各自功能的完善,从而推进外遮阳产业总体上的技术进步。
记者:客观上百叶的抗风能力还是差一点吗?这个问题欧洲是如何对应的?
李明:外遮阳百叶帘的抗风能力的确低于卷帘,但问题是风要大到什么程度百叶片才会产生永久性的变形。在欧洲这个问题并不突出,其原因一是欧洲风荷载不大,二是欧洲的房子高度不大,三是百叶片的柔韧性非常好。受强风吹时百叶片略有弯曲挠度,风一停就恢复原状了,叶片材料的弹性非常好。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城市,每年要遭受数次台风袭击,百叶帘显然不能正面承受,但只要做好防范措施,如在大风天气认为事先收起,或采用控制技术事先遇强风自动收起,这种技术已经实现,如与百叶帘配套推广使用,百叶帘可避免强风造成损坏。
记者:为什么有了全国行标之后还要再编省标?
因为全国行标对这些产品结构、功能方面的具体的问题没有要求那么细,在具体执行中不是很明确,而省标对具体技术要求进行了延伸,即对行标进行了深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结构设计的要求。
在编制国标和省标时,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百叶帘和卷帘的变形量应予控制,即外遮阳产品受风时,要控制变形量到什么程度。另一个基本原则是外遮阳产品受风变形后应予避免对外窗产生集中荷载的问题。
记者:当前国内外遮阳企业的创新情况如何?
李明:但是目前来说真正意义上从事产品深入研发的企业不多,因为整个中国技术产业上大都是“拿来主义”,包括产品标准、检测标准、技术应用标准等,我们很多国标都是从欧美拿来改一改就用,很多指标、要求、方法人家为什么要这样定,我们都没有消化。包括企业也是,人家产品构造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我们也并没有真正吃透,因此需要通过业内科研设计、制造企业等技术人员与深入消化、潜心研发和自主创新。
但这样,又需要考察学习,要实验,要周期。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社会氛围,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现实,导致了大部分工业体系里创新意识都不够。还有企业也要投入,像一些通信企业类似于华为这种,他们参与国际竞争,本身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大,像外遮阳这类技术门槛低的新兴行业,多半依靠仿制国外产品在国内销售,创新度远远不够。要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如果不加大创新力度,你就只能跟在别人后头跑,行业技术水平永远都上不去。国外自我内发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强的,有个观点是“国内求同,国外求异”,从思想根源上讲,中西文化与观念不同,也是影响创新的因素之一。
记者:遮阳技术方面有什么新的趋势吗?
李明:遮阳方面有个新的趋势,就是采用调光玻璃。虽然目前造价较贵,但它揭示了一个可能性,是指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目前国内采用的变色玻璃主要通过贴进口液晶膜,通电后会变色。调光玻璃主要作为办公场所、商场、宾馆的内隔断措施,如某个内部空间(如办公场所的会议室、宾馆的浴室等)临时需要形成私密场所,则围护该空间的调光玻璃通电后可变为乳白色,呈现毛玻璃的效果,可阻断视线。在日本街头甚至还出现了采用调光玻璃构建的公共厕所,无人如厕时玻璃为透明的,人们一旦进入厕所,传感器启动开关,调光玻璃通电变为不透明状态。大部分调光玻璃目前只能调节为乳白色,用于外遮阳时,其遮阳系数略嫌不足,耐候性也有待验证,而且,采用非透明方式遮阳时,阻挡了视野,不能达到现行规范《外遮阳工程技术规范》中提出的遮阳产品应满足遮阳、采光、通风、视野的基本要求。设计、制造出在遮阳的同时可保持视野的调光玻璃,在技术上不难实现,部分空客380飞机的舷窗采用黑色调光玻璃代替了传统的遮光板,该玻璃可在完全透明与黑暗之间多级调光,即使调节为最暗时,其遮阳系数很低,遮阳效果良好,仍可看见窗外景物,类似于“墨镜”的效果。
现在国内公共建筑玻璃幕墙的遮阳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使用调光玻璃则是解决途径之一。现在玻璃幕墙的遮阳还是采用内遮阳帘或low-E玻璃,在夏天遮阳时,内遮阳帘的遮阳效果不佳,low-E玻璃虽夏季遮阳效果尚可,但在冬天却部分阻挡了照入室内、可用于被动采暖的宝贵阳光,因此low-E玻璃在江苏省在居住建筑上列为不宜采用,在公共建筑上因无理想的遮阳产品尚未予以限制。因此,对遮阳产品来说,只有冬天、夏天都能兼顾,才是最好的产品。
遮阳还同遮阳体本身的厚度有关,光进不来,热量也能进来。这个也还需要综合检测。就当前来说,变色玻璃可能会成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康斯维信采访/编辑
江苏建科土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7648号-4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北京西路12号 电话:025-83279855 传真:025-83279855
